4 Oct

德國教育

by Johnny at 15:20 under » 不指定

轉載自《環球時報》 2004年2月13日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德國人愛小孩絕對不會輸中國人,但是中國小孩在家長過度保護下多半都變得自私自利、不懂應變、依賴心重 ...
參考一下德國人的教育方式,或許有助我們的下一代。

幼兒教育是成長的第一步,這一步能否走好與性格形成和命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。
德國人認為,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,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,
不如從小摔摔打打、 "撞"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。
因此,"殘酷教育" 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。

上午9時,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寒冷無比,然而位於市區的瑪格瑞特幼兒園門口十分熱鬧。
孩子們背著碩大的雙肩揹書包,精神抖擻地陸續走進園內,開始了一天的生活。
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“殘酷教育”,我也走進了幼兒園。

衣服穿多了易感冒

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。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,草地、沙地、石頭地……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。
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,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。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,不怎麼干涉。

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,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,頂多穿一件絨衣,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、短褲或短裙。
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,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: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。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‘發電’。活動量大容易出汗,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。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靈活性。”

走進活動室,只見裏面堆滿了各種墊子,孩子在上面盡情地翻滾嬉戲。6歲的喬安娜在圓形的蹦蹦床上彈跳,一不留神把2歲大的托尼撞倒了。

托尼大哭起來,而站在一旁的老師並沒有馬上跑過去安慰他。3分鐘後,老師走過去溫和地說:“托尼,你剛剛被喬安娜撞了一下,你覺得很委屈對不對? 可是你是小男子漢,難道還沒有哭夠嗎?”托尼點點頭,立刻收起抗議的哭聲,用袖子擦去臉上的鼻涕和眼淚。

我留意到墻上貼滿了“15名小科學家的研究學習成果”。難道還包著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寫報告嗎?
“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處就是,年齡大的孩子會教年齡小的孩子,年齡小的孩子會主動模倣年齡大的孩子。他們在一起製作東西,墻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們的小發明。”幼兒園的負責人蘇珊娜博士笑著對我說,“這種教育模式能激發孩子勤動手動腦,主動團結合作。比如,配對遊戲、合作拼圖、合辦聚會等,讓孩子從小就能體會到團體合作的力量。”

蘇珊娜博士強調說,來幼兒園的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玩,通過玩來教他們,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、幫助者,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。園內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,至於進行什麼活動,由孩子自己決定,可以畫畫、聽故事、到戶外玩,只要是幼兒園裏能進行的活動,幹什麼都行。

時間過得真快,轉眼到了中午12時。我看見孩子們三三兩兩地來到餐桌旁。老師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,大點兒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,年紀小的、不會用勺子吃飯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。

今天剛剛入園的3歲大的格碧妮站著不動,一會兒看看這兒,一會兒看看那兒。老師讓她坐在小凳子上,用手勢啟發她自己吃飯。可是,格碧妮不會抓著吃,呆呆地坐在那裏。老師耐心地用手比畫著教她,卻絲毫沒有要餵她的意思。直到吃飯時間結束,格碧妮一口沒動的飯菜就被 “沒收” 了。看到這兒,我有些不解。

雅娜老師說:“德國人從來不喂孩子吃飯,如果孩子餓了,自己會主動吃的。格碧妮現在不會自己吃,下次就會了。”

蘇珊娜博士說:“孩子不會做的事,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,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,也不包攬,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‘獨立行為’的發展。幫他完成某些事,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,而缺乏創造性。幼兒園提供3個午餐時間-中午12時、下午1時和下午2時,孩子自己決定何時用餐。”

在午睡的問題上,老師也尊重孩子的意願。孩子如果在床上躺20-30分鐘還沒有睡著,他可以出去玩。

這讓我想起鄰居4歲大的兒子米希爾到我家時的情景。米希爾沒有見過中國的餃子,抓起一隻生餃子就往嘴裏塞。當我想制止時,他媽媽卻制止了我,說:“別管他,這樣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。”

大人向孩子認錯

蘇珊娜博士認為,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,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,尊重孩子的自尊心。
因此,家長要常把“對不起”、“請原諒”和“謝謝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。

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,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,並提出自己的意見,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、汽車,如何佈置房間、處理家務等,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與父母一起商討,父母也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,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。

在德國,愛護兒童、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列入法律條款。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、掃地和買東西,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;另一方面,嚴禁父母“嘮叨、打罵或不愛子女”,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,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。
此外,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。

獨特的抱孩子方式

從下午2時開始,家長們陸續趕來接自己的孩子。中國的父母天冷時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緊緊地摟在懷裏,聽說德國人不這樣做。這時,我看到一些還在牙牙學語的小孩被家長一手抱在胸前。有趣的是,他們的抱法奇特: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,紅撲撲的小臉朝外,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,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,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。在瑟瑟的寒風中,“狠心”的家長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,還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兒園。

蘇珊娜博士說:“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,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,不可過於控制,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。

比如,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,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,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,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,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,茁壯成長。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4 Oct

膽小如鼠的PUCCA

by Johnny at 12:02 under » 不指定

PUCCA出了名的膽小,她實在是黃金獵犬中的恥辱

離譜事跡:

話說有一回,在他得犬瘟熱快治癒的時候,老公帶他到大樓對面的大空地大小解,

她聽到新娘禮車燃放的鞭炮聲,嚇的頭也不回,衝過20米的大馬路,飛奔回大樓,

留下傻眼的老公.....

奇怪PUCCA是怎麼過馬路的,治好了狗類中的絕症,她如果被車撞死,不就白費力氣了嗎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有天晚上PUCCA安詳的在庭院睡覺,離100公尺的鄰居家在放煙火,PUCCA居然又被嚇的狂吠...

怕鞭炮聲,情有可原,但連煙火都怕,實在太離譄了

我記得PUCCA的媽PUMA安靜的離奇,只有在門外有人鬼鬼祟祟時才會叫個幾聲,

怎麼平平都是黃金獵犬差那麼多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這次強烈颱風龍王來襲,在星期六晚上快速狂掃而過,一樓客廳窗戶沒關,

到了半夜2:30狂風大作,將電視櫃上扁額吹倒,玉石鯉魚應聲掉在地上,

在聽到「呯」聲同時,小PU也發出淒厲的叫聲,

睡眼惺忪的下樓,檢查門窗,順便帶膽小的小PU上樓,

到了房間,她一付:「我告訴你喔,剛剛很恐怖,我快嚇死了....」的神情,

狂捉床緣,我一付很了的樣子,摸摸她的頭說:「好,我知道了,好,乖....」

這才安靜下來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實在敗給她

4 Oct

小妹妹逃亡記

by Johnny at 11:20 under » 不指定

上星期老公告訴我一件事蠻有趣滴

有天他進電梯發現一個3、4歲的小妹妹,拖鞋穿反的,兩個拖鞋頭往外翻,

他很想叫她把鞋穿正,但她正在哭,哭著要找媽媽

老公很有愛心的安撫她說:「好,我帶你去找媽媽,你不要哭喔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老公原本想可以將小妹妹交給管理人員處理,

但出了電梯,管理室沒人,管理組長和管理員都不在

他又急著出門.......只能按捺著情緒,牽著小妹妹,在一樓大廳前後碎步,

小妹妹看老公走來走去,還是找不到她媽媽,又開始豪咷大哭,

老公急了,趕快抱起她,說:「別哭,乖~媽媽等一下就來了...」

小妹妹還蠻配合的,忍住大哭,只是低聲啜泣.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等了一下子,老公的救星終於出現

管理組長從地下室走上來,

他說這是大樓的小孩,她認得這個小妹妹,

她是委託媬姆帶的,應該是從媬姆家偷溜出來要找媽媽的。

老公這才放心的離開...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我的感想:

老公急著出門,居然還那麼有愛心的幫小妹妹找媽媽,這種情操真是崇高,真是個好人

那小妹妹的媬姆實在很欠揍,小孩子都不見那麼久了還不曉得,實在是很危險耶

小妹妹沒事不要再上演大逃亡的戲碼了,萬一那天被偷抱走,可就再也找不到媽媽了

27 Sep

CPR心復甦術

by Johnny at 14:36 under » 不指定

現在由本人親自示範CPR心復甦術,請專心聽講

簡易口訣─叫、叫、A、B、C、壓胸

叫─拍打昏迷者兩肩,叫醒患者。

叫─請旁人叫救護車

A─打開呼吸道,以雙手壓額抬下巴。

B─檢查呼吸,維持壓額抬下巴,彎腰聽息、看胸、感覺氣。

感覺患者沒有氣,即刻捏緊昏迷者鼻子,張口蓋住患者嘴巴呼兩口氣。

C─檢查循環,看有無呼吸、咳嗽或身體會不會動。

壓胸─兩手掌重疊於昏迷者兩乳頭間的胸骨上,兩手肘關節打直,上肢成V字型,
以身重量垂直下壓,平穩的按壓15下後立刻吹兩口氣。
壓胸與人工呼吸比率為15:2,連續按壓4個循環後,再看有無好轉,
若仍沒有呼吸,再續續人工呼吸,直到救護車來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大家都要學起來喔

22 Sep

掌握人生自主權

by Johnny at 16:14 under » 不指定

作者:吳淡如

‧取得親人同意並不難

聽朋友的演講。

朋友講完「有什麼行動,才會有什麼結果」,鼓勵大家要有行動力,有個女子怯生生的舉起手來,問:她想出國留學,但她爸爸,也就是她的老闆並不同意,該怎麼辦?

原來,她算是銜著金湯匙出身的,她的家庭擁有一個不斷擴展的家族企業,每個家族成員一走出學校後
就有固定工作等著,往好處想,是她從來不必經過任何人事機構「無情的篩選」,但她顯然並沒有因此而快樂,在家族企業工作了幾年,等於從沒出過社會,單調的生活加上沒有成長的感覺,使她的眼神越來越像一隻死魚。

現在,出國是她的夢想,托福、GMAT 都考過了,她打算運用積蓄,攻讀企管學位,可是,只要她一提起出國計畫,爸媽就會覺得她「不知足」、「叛逆」,以「還沒結婚的女孩出國會很危險」為理由搪塞。她是個乖孩子,從來沒有做過爸媽不期待的事,親情與自我意志的掙扎使她不知所措。

如果一輩子都沒辦法實現自己的夢想,你會遺憾嗎?身為「生涯規畫」講師的朋友問她。

女子很堅定的點點頭,一副「我會死不瞑目」的表情。朋友說,勇於剪斷臍帶,實現自己的夢想,並不是不孝。「如果你什麼都沒有做準備,就和父母東談西談,很容易會遭到反對;你可以在準備就緒後,再堅定的告訴父母你的決定,相信他們會知道,你是玩真的,你又不是去做壞事,怕什麼?」

女子的微笑像大雨過後的一道曙光:「我知道了,謝謝。其實我決定出去唸企管,也是想在回國後多幫我爸爸一點啊,老企業一定需要改革的。」

我看著女子的臉龐,心想,她大概二十七、八歲了吧,如果過了十年,她還不肯踏出「革命性」的第一步,繼續委委屈屈的按照「別人的意願」生存,和家中的人為自己的夢想過不去,那將是什麼光景呢?
希望她真的能夠踏出那一步,因為,家人雖可用親情提供庇蔭,卻無法保佑你一輩子。自己的道路,再親密的人也不能替你走。

我知道,親人怕你被風吹被雨淋,但真實人生的風風雨雨,只有你自己能感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‧孝順的真貌?


中國人很難分清楚,剪斷臍帶和孝敬父母,可以並行不悖。許多父母控制力太強,太急著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志願,很難了解孩子已經長大了的事實;他們也很難分清楚,你覺得這樣比較好,對孩子來說,未必一定好;對他們而言,控制等於保護,孩子永遠不會長大;這些孩子常活到了古稀之年,還不知道原來對自己的人生也該負點責任。

我想起不久前因為主持電視節目而訪談的一位老先生。

那真是一個令我瞠目結舌的「恐怖」孝親範例。雖然,他曾經當選孝親楷模和模範父親,看來也絕對是個「好人」。

他很會唸書,在日據時代,有辦法以一介平凡人家子弟考上國立大學,通過公務人員的鑑定考試。「知書達禮」的他也非常孝順,只要父母要他做的,再卑賤的工作,身為老大的他不敢不從。妻子是父母要他娶的,在那個時代誠屬理所當然。

他的妻子也是溫良恭儉讓的傳統女子。但是,不管她做得多好,只要父親一不高興,要他打老婆,和妻子感情再好的他也不敢不從。

近三十歲時,妻子早產生下雙胞胎女嬰,他的父母說,是男的就救,女的就算了,他也不敢不從,即使家中付得出保溫箱的錢,他也不敢據理力爭,就讓自己的女兒「算了」。他謙恭的說:「他們說一,我不敢說二。」

「你不覺得這樣很殘忍嗎?」我問。

「我沒辦法……」他像個被人隨意晃動的傀儡般垂下肩膀搖頭,再搖頭。

(我們可以孝順到一點人性主張也沒有嗎?我的表情到此已經發青。)

他不斷講述委屈的陳年往事,臉上有著「有誰比我更孝順」的沾沾自喜,但也同時抽搐著一種莫名的悲哀。因為,不是真的無怨,他的父親在他的孝順服侍下,已近百齡。但幾年前他還想「招」同太太去自殺,因為「我雖然是家中老大,但在我父親的眼中,我不如一隻螞蟻……﹂他的聲音轉為哭調,喑啞不堪聽。

他七十歲了,哭得像個孩子……我懷疑,他沒長大過!七十歲了,他還在向父母要肯定……我不寒而慄,彷彿看到他的身上仍然繫著一條腐爛的臍帶,與臍帶的那一頭的人愛恨混濁……

(我們可以不要播出這個個案嗎?我覺得我只看到人性的扭曲和變形,這是個錯誤的範例啊……我轉頭,以眼神無聲的徵詢在場的工作人員,她們的臉色也不對勁,對我劃著「可以結束了」的暗號。)
孝親美德值得歌頌。但我,一點都不認為他的孝順值得讚揚。我想他的父母到九十高齡還要應付一個動不動就怪父母、還在討糖吃、還要自殺給他們看的老孩子。真是傷腦筋呢。

結束訪談後,我像是個被戳了一刀的氫氣球,連飄浮的力氣也沒有;而過度被刺激的情緒也像一根被閃電擊中的避雷針,無助的顫抖。

在回家的路上,我情不自禁的哭了。絕非感動的淚水,也不是悲傷的眼淚,我的心中響起凌亂焦躁的鼓聲,是一種驚慌失措的震撼;即使強作鎮定,也沒辦法理解,有人為了盲目服從而沒心沒肝。

他不過是個我可能不會再遇到的陌生人。但因為我是個人,所以我深覺受傷。我的淚水只是情緒的嘔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‧早一點學會掌舵


曾有個剛出社會的朋友和我談起他的家庭。他感嘆說,眼看別人的父母都有為且有能,出錢且出力,提供孩子優渥的環境,他偏注定要「白手起家」,一個人堅苦奮鬥,薪水已然微薄,還要幫忙補貼家中經濟,命真是壞啊。

我很誠懇的對他說,別急著在這時候下判斷,或許你成長時期的「無依無靠」(也可以解釋成「無拘無束」呢),醞釀出堅強的生命力,足以操縱人生的自主權,正是最豐富的資產。

早一點學會掌舵,你不會後悔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‧人生方向盤在自己手上


家族聚會中,留學、移民異國多年的弟弟,帶著老婆和孩子回來了;大家一起吃著火鍋,母親忽然很感傷的對我說:「對不起,當初沒有錢讓你去留學……」

這不是母親第一次提起這件事情。我提醒她,媽,別再說了,現在的我不是很好嗎?時移事往後,我已不再懊惱。

「我只是覺得,對你不是很公平……」

當然不是很公平。記憶拉回我大學畢業那年,其實,當初我對於母親的「重男輕女」不是無怨;台大快畢業,考完托福的我,和母親商量出國留學的事,掌管經濟大權的母親,本來對於我唸大學就不是那麼支持,此時不假思索的說:「女孩子唸那麼多書幹嘛……我們家的錢是要留給弟弟唸書的。你得自己想辦法!」不是沒有錢,只是沒打算把錢花在女兒身上。弟弟一畢業卻在母親的積極鼓勵下,飛往澳洲唸碩士學位。他的這個學位,算來花了數百萬元,差別待遇當然是有的。

你得自己想辦法這句話,昔日聽來十分刺耳,卻也十分奏效的把人生方向盤完全丟到我手中來。

不過,一件事情的好壞,不能只看當時。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後來我考上研究所,拿到獎學金,早上八點到學校上課,下課到報社上班,下班時常晚上十二點,週六週日在中央圖書館努力寫報告。剛開始時真是辛苦,不久後造就一番「無入而不自得」的兼差本事。雖然沒有出國,到底還是拿到了「土」碩士的學位,也從沒餓著過自己。

一切獨立的我變得勇敢,也在接受各種磨練後慢慢成熟。在挫折中學會了,人生的路,自己走。

一切是我的選擇,走在自己的路上,我看到豐富而細緻的人生風景。

時代變了,人人都有機會改變,從小被教育成「只有男人是社會上有用的人」的母親,後來受了些「現代思想」的洗禮,檢討了自己從前重男輕女的偏心,多次懺悔沒有讓我出國留學,老實說,我天生不是個好在書堆裡做學問的人,沒到國外唸博士,仔細想來並沒損失什麼。我喜歡我走過的這條路。

幸好父母沒有強迫我完全遵照他們的意志。

雖然沒變成爸媽原先設定的那個樣子,但我想他們還很喜歡我長大後的樣子。道理很簡單,只要活得不賴,天下父母其實都會含笑接受「既成事實」。

親情不是以互相牽絆為存在目的,它應有一種欣賞彼此成長之美的寬容氣質。

從獨立中我學會最好的事,就是,我擁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力,自己的人生擁有自主權。

我敢發誓,至少我不會在往後人生怪父母:

「都是你當初叫我……所以我才……」

快樂和悲傷,自行負責,這才是真正的長大。然後,才能以成熟的心,真誠面對走過來的那條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%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分頁: 77/87 第一頁 上頁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下頁 最後頁 [ 顯示模式: 摘要 | 清單 ]